读诗|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写在读诗之前,提个醒——
鹿柴(zhài):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读错了字,自然会错了意。读诗,先准确地读,是重要的事。
《鹿柴》是唐诗300首当中的经典名篇。没有读过真的可惜,如果没有读懂真的遗憾。
考究一下鹿柴地理位置:
在辋河西岸河口村西有一条山沟,沟口大石头上写有“哑呼吴家村”几个字。
进入沟内,两侧山势很陡,有很多大石头。
这道从古至今无人居住的沟道,就是鹿柴遗址所在。
沟里陡峭狭窄,沟口收缩成很窄的隘口,若上下口都设置围栏,的确是养鹿的好地方。
当地村民传说,王维当年在此养鹿 。
王维雇村上一个哑巴看护鹿。一日,一只老虎出现在鹿群附近,哑巴大惊,爆呼一声,山谷震动,老虎被吓跑了。此后这个哑巴竟会说话了,于是哑巴所在的这个村子也就被叫作“哑呼村”。
把诗中所描写的景致与地理位置做一番比较:
仔细琢磨这首诗的 时空特点 ,我们会发现诗中所写的景致与哑呼岩沟的实况一一相符。
哑呼岩沟沟道狭窄,路基和两边全是石径、石山,且陡壁峭立,虽有溪水却无建屋和耕种条件,故而 “空山不见人”;而这个沟道顶端之上的哑呼岩高坪,地貌地质却与下边沟道俨然不同,不仅天宽地阔了,且全是土地。那里有居民,有在田里劳作的人。王维来看鹿,在沟底,自然看不见沟顶的人,但却听得见在田作的人所发出的声音——“但闻人语响”。
哑呼岩沟近似东西走向,午前太阳可从沟口照射进来,午时以后阳光却被沟南边一排海拔七八百米的山头遮挡。直到傍晚,夕阳复又从沟的西端口照射进来,于是就出现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景象。
可见,王维所写的景致,在哑呼岩沟的确是可亲见的。王维所写的诗也确实是因为到访这个地方,看见了眼前的美景,有感而发。
王维是喜欢鹿的。举个例证。公元758年,他在母亲去世后,把辋川别业改建为寺庙,名字也改为鹿苑寺,把母亲葬在了寺庙的西侧。公元761年,他死后,也葬在了那里,与母亲作伴,与鹿苑寺为邻。
唐朝从上而下的狩猎之风;鹿是狩猎的主要对象
唐初,中原地区深受突厥等草原民族影响,包括狩猎等野外生活习俗。唐初王公贵族中间盛行着炽烈的狩猎之风。在两京畿辅地区,王公贵族、朝臣百官都对狩猎活动推崇备至,视为人生三大乐事之一。
查阅《新唐书太宗纪》,发现以下记载:“贞观四年十月辛卯,猎于贵泉谷。甲辰,猎于鱼龙川,献获于大安宫。十二月甲辰,猎于鹿苑。乙巳,至自(离开)鹿苑。”
原来,唐太宗喜欢狩猎,在贞观四年十二月曾经在一个叫做鹿苑的皇家猎场进行了狩猎活动。
太宗的太子李承乾甚至喜爱苑内娱猎、骑射游畋而厌书废学。齐王李元吉非常喜爱鹰狗狩猎,出行常载捕兽大网三十车,宣称“我宁三日不食,不可一日不猎”。
唐玄宗年轻时博猎走马、擎鹰携犬,登基后又将狩猎作为“顺时鹰隼击,讲事武功扬”,屡次渭滨狩猎,并以精通“呼鹰逐兔为乐”的姚崇作为“猎师”与他一道偕马臂鹰。
在上层王公贵族引领下,京城权贵富家子弟常常以“侠少”面貌驰骋于猎场,有些还作为“长杨羽猎”或“殿前射生”加入禁军,陪猎达官贵人。
唐玄宗吃千年鹿肉
《宣室志》,里面就记载了一件唐玄宗猎鹿的事情。
开元二十三年秋,玄宗皇帝狩于近郊。驾至咸阳原,有大鹿兴于前,然其躯,颇异于常者。上命弓射之,一发而中。及驾还,及敕厨吏灸其已进。而尚食具熟俎献。时张果老先生侍,上命果坐于前,以其肉赐之。果谢而食。既食,且奏曰:“陛下以此鹿为何如?”上曰:“吾只知其鹿也,亦未知何如哉?”果曰:“此鹿年且千岁矣。陛下幸问臣。”上笑曰:“此一兽耳,何遂言其千岁耶!”果曰:“昔汉元狩五年秋,臣侍武帝畋于上林,其臣有生获此鹿而献者,帝以示臣,奏曰:‘此仙鹿也,寿将千岁。今既生获,不如活之。’会武帝尚神仙,由是纳臣之奏。”上曰:“先生绐矣。且汉元狩五年及今八百岁,其鹿长寿,岂历八百岁而不为畋所获乎况苑囿内麋鹿亦多,今所获何妨为他鹿乎?”果曰:“曩时武帝既获此鹿,将舍去之,且命东方朔以练铜为牌,刻成文字以识其年,系于左角下。愿得验之,庶表臣之不诬也。”上即命置鹿首于前,诏内臣高力士验之。凡食倾,曾无所见。上笑曰:“先生果谬矣。左角之下,铜牌安在。”果曰:“臣请自索之。”即顾左右,使铁钳,钳出一小牌,实铜制者,可二寸许。盖以年月悠久,为毛革蒙蔽,始不见耳。持以进,上命磨莹视之。其文字弊,不可识矣。上于是信果之不谬。又问果曰:“汉元狩五年,甲子何次史编何事吾将徵诸记传,先生第为我言之。”果曰:“是岁岁次癸亥,武帝始开昆明池,用习水战,因狩以顺礼焉。迫今甲戌岁,八百五十二年。”上即命按《汉史》,其昆明池果元狩五年所开,其甲子亦无差。上顾谓力士曰:“异乎哉!张果能言汉武时事,真所谓至人矣。吾固不可得而知也。”
大意是:
开元二十三年秋天,唐玄宗外出打猎。在咸阳原这个地方,他遇到了一头鹿,而且这头鹿还很特别。体型比较大,大个头,一眼看上去和别的鹿不一样。于是唐玄宗搭弓射箭,射得很准,鹿应声倒地。唐玄宗很高兴,自己的战利品不容易,也很珍惜,就让御厨准备下加工鹿肉,他要尝尝味道怎么样。当时有一个人叫张果,陪伴着唐玄宗,鹿肉烹饪好之后,唐玄宗就让他尝一尝鹿肉味道怎么样。张果吃了之后,问了唐玄宗一句话:“陛下有没有发现这头鹿的鹿肉比较特别?”唐玄宗不明所以,回他说:“就是一头普通的鹿,没什么特别的。”张果又说了句话,而且语出惊人:“这头鹿有一千岁了。”唐玄宗更不信了,就说到,“只是一只平常的动物,哪有千岁。”张果这个人对外声称自己是神仙,而且还说过自己已经活了一千年了。然后,张果又说了这头鹿的来历,他说:“汉武帝的时候,我陪着武帝外出打猎。有个侍从抓到了一头鹿,献给武帝。我当时站了出来,说这头鹿不得了,是头仙鹿,可活一千年,不如放了他吧。武帝一听,就放了这头鹿。之后被陛下您给吃了。”
唐玄宗还是不信,汉武帝到唐玄宗八百年时间,这头鹿是怎么逃脱猎人的猎杀的。而且张果怎么就知道这头鹿就是当年汉武帝释放的那头鹿呢。张果早料到唐玄宗会说这话,于是他说汉武帝当时让人做了一块铜牌,刻上了字,系在了鹿角。高力士听到这话,就过去找铜牌,翻了半天硬是没找到。唐玄宗笑怼张果说:“看来是先生错了。”张果回说:“我亲自来取。”于是,拿了一个铁钳子,钳出一块两寸左右的铜牌。因为鹿的年龄很大了,长了很多的毛发,把铜牌遮盖起来了。张果把铜牌呈给唐玄宗,唐玄宗命人阅读牌子上面的字,已经辨别不出来了。于是,唐玄宗相信张果所说的,向他求问:“历史上有什么事件的记载可以与这段时间相匹配?”张果为唐玄宗解惑。
《宣室志》所记载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但从故事中,我们可以得知,唐玄宗是古代帝皇中是很嗜吃鹿的皇帝,这一嗜好不仅有助于他的养身之道,并使这道野味在宫中大小宴席上盛行了很长时间。
《山常肆考》记载,安禄山进献给 唐玄宗 的“鹿尾酱”,就是用鹿尾作的。
唐朝官宴以鹿为食
唐代的州县长官在乡举考试之后,专门宴请考中的举子,并且在宴会上歌唱这首《鹿鸣》诗。
《新唐书•选举志》上记载说:“每岁终冬……试已,长吏以乡饮酒礼,会属僚,设宾主,陈俎豆,备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鸣》之诗。”是谓“鹿鸣宴”。
鹿与隐士
唐代隐士戴鹿巾(帽子),自谓之清高。
《楚辞·哀时命》:“浮云雾而入冥兮,骑白鹿而容与。《孔子家语》:“孔子游于泰山,见荣声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瑟瑟而歌。”《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鹿”与安闲自得的生活状态联系在一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鹿逐渐与隐者联系,如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唐代方外之士“鹿冠鹤氅,手卷膝琴”,唐诗有“横铺豹皮褥,侧带鹿胎巾”、“深山麋鹿可为邻”的诗句,宋代苏轼《赤壁赋》也讲到“侣鱼虾而友麋鹿”,鹿的生活环境恬淡清幽,成为隐士的理想家园。
显然,王维生活所及和生活所望的都与鹿有关。鹿,既是果腹食物,又是精神食粮。
字面的意思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却听到了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余晖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思考更深一层
1. 杳无人迹的深山沟谷里面,本来是空寂清冷的氛围,却因为有了人的声音,而显得热闹起来。王维选择隐居的辋川山谷,虽然与达官贵人们趋之若鹜的终南别业,近郊皇陵有所不同,邻居不多,但却不代表这个地方只有他一个人,他也有很多的邻居,樵夫、浣衣女、农夫……他与这些人比邻而居,常常观察他们的生活,为他们的劳作作诗泼墨。对他而言,有了他们的辋川别业才有了不一样的生机。
因此,他在“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一句诗,所表达的就是诗人,对远避官场,交际,隐居深山,却也有人与自己为邻而感到喜悦。有了这些“人语”,诗人所喜欢的“空山”,不是冷漠寂静的,而是充满喜乐的,“空山”更“空”,益加衬托出自己所追求的隐士境界唾手可得的安慰。
遭遇浮沉宦海的王维,在很后十几年的生活里,他不再将自己的眼睛定睛在浮华乱世,而是更加愿意贴近质朴的生活。
2.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人用了“返”,用了“复”,细品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情绪在读者心中升腾。
有人说,如果未经过人生的*,就追求所谓的平淡是虚伪。那么,王维的人生与他的诗画,绝对没有这样的虚伪。他一生的经历,可谓是唐朝盛世的缩影,出生世族大家,才华横溢,少年成名,身边友人多是一时豪杰,贵族皇亲,也曾历次出仕,然而他的一生却未曾一帆风顺,年少丧父,成年丧妻,获取功名后因不知所谓的罪名被贬,虽一再挣扎,却始终未能封侯拜相,还遭遇被乱臣安禄山抓获,被任伪官,辱没名节。
他的人生来到很后的半场,辋川别业的14年,是他生命的黄昏。
在这知天命的年岁里,王维也已经看破世间一切虚无,在浮沉之中,仍有信念——寄情山水,返璞归真。
正如诗中所写的,虽是夕阳,但仍然可以照亮“深林”,不但照在树木上,更加照在了浩大树林里很微小的存在——青苔。这些青苔也许长在树干上,也许沿着树干从地面上长起来的。这些色翠绿,细如丝的植物,在夕阳下,反而更加显眼,更有生机。
万物正如此,不复昼夜,只知生长。诗人也是如此的,不论是何种境遇,或高或低,他都过得怡然自得了。
即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也幽幽的散发自己的绿意。
鹿柴这首诗表达这了诗人什么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表达了内心对自然的喜爱,以及沉浸其中的喜悦。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诗人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
原诗:
《鹿柴》唐代: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释义: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注释:
1、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2、但:只。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
4、照:照耀(着)。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进士。
扩展资料: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
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
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鹿柴
诗人王维用诗句什么告诉大家红豆的生长情况,为什么他还劝大家多采撷?
相思 唐代诗人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很相思。
白话译文
红豆生长在南国的土地上,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红豆的生长情况,)
希望你能尽情地采集它们,因为它很能寄托相思之情。(为什么他还劝大家多采撷?)
创作背景
此诗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为怀念友人之作。据载,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时,李龟年流落江南曾演唱此诗,可证此诗为天宝年间所作。
文学赏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很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此物很相思”就像说:只有这红豆才很惹人喜爱,很叫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一个“很”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很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西安治疗癫痫病的好医院
西安治疗癫痫病比较比较好的医院
西安治疗癫痫病比较好医院 ?
西安治疗癫痫病比较好的医院?
西安治儿童癫痫病哪家好